市民说|城市需要怎样的通勤路-今日要闻
发布时间:2023-06-26 21:34:39 来源:百度新闻

鲁迅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世界上最早的路是怎样形成的呢?一定是我们的祖先,从栖息地出发,既能躲开野兽,又能采集最多的野果,还能获取水源的一条最短路线。

安全,便捷,耗时短,应该是对一条路最根本的需求。现代人,生活在城市、乡间或山林中,应该很少留意到脚下走过的路。除非人意识到,这条路给行走造成了困扰。


【资料图】

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每天走过最多的路,就是通勤的那一段

通勤路上的“问题”

本文作者之一李玥,居住地在广州,通勤路上,有两段是需要步行的路,一段在老城区,一段在靠近中心区。两段不长不短的通勤路,有各式各样的状况:

比如,从家门口到地铁站,短短不到10分钟的路上,路过几十个井盖,零零散散,凹凸不平,下雨天积水严重;

比如,路过红绿灯路口,人行绿灯已经亮了,直行车辆停了下来,但转弯的车辆开始行驶,明明站在斑马线上,仍然要等待车辆走过,有时等车走完,红灯又亮了;

再比如,走在人行道上,不时身边快速驶过一辆无声无息的电动车,吓人一跳,再看两边,人行道上明明有非机动车道,但没有骑行者沿着非机动车道行驶,是共享单车把非机动车道占掉了(编注:广州长久以来缺少非机动车道,部分后来划出的非机动车道,并不是从机动车道分出来的,而是占据了人行道的空间)。

前后将近20分钟的步行,路上状况多多。这些细小零碎的道路问题,到底是城市规划的“大问题”,还是城市管理的“小问题”?

而本文另一位作者,城市规划专业的王虹光,人在北京,也在思考上下班的“道路问题”。

王虹光的通勤也以骑行为主,从居住地到上班地点,只需20分钟。但在这短暂路程上,也有许多磕磕绊绊的小节点:

比如,出门步行5-10分钟,才能找到共享单车,给本就不长的通勤时间增加许多不确定;

比如,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只有一条黄线相隔,公交车靠站时会越过黄线,占据非机动车道,骑行者靠近公交车站时,得紧张地观察来车,根据距离、车流密度等各种要素,判断是骑、停还是超;

再比如,在接近目的地的宽大路口,总要艰难判断,是遵循交通规则等待转向,还是逆行一段路直接到达,中间差距可能有3-4分钟,遵循交通规则更费时间。万一遇到封路,要多等10-20分钟。

步行和骑行是城市中短距离出行最常见的交通方式。还有拖着拉杆箱、牵着儿童或搀扶老人、借助轮椅出行的,路面高低不平、机动车占道、红绿灯等待时间过长等不便,有可能引发更大困扰。

安全,便捷,耗时短,人们对道路的需求,城市都满足了吗?

道路的安全属性

道路问题首先是安全问题。对行人的安全保障应优先在规划中体现,比如人、车分开,人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要互相分离,才能最大程度保障人们生命安全。

广州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是“禁摩”的。摩托车少,电动二轮车也很少。现在“电动自行车”开始盛行。很多人表示,它们比摩托车还吓人。电动二轮车没有声音,从身后驶过时,总会吓人一跳。然而,相比小汽车在路面拥堵慢行,对于一些接送孩子的父母,电动二轮车成为必要的首选交通工具。更何况,现在城市生活怎能离开为送货争分夺秒的外卖骑手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根据道路条件和通行需要,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道路两侧通行。

由于广州长期“禁摩”,大部分道路没有划分非机动车道。后来推广“绿道”,推动绿色出行,才在风景较好的地方设置了非机动车道。这种情况下,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和行人如何在道路上和平相处,才能保障各自安全?

这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七条有规定: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

但在广州的实际情况中,电动二轮车(编注:被视为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跟车辆争路,明显非常危险,只有在更安全的人行道上行驶。这两年电动二轮车更多,小小“绿道”不够用,没有合理的非机动车道规划,电动二轮车和共享单车开始“乱行”。更有甚者,由于非机动车道划在人行道一侧,上面停满电动二轮车和共享单车,骑行的人只能向着行人的道路“挤压”。

非机动车道划在人行道一侧,上面停满电动二轮车和共享单车

同样,在现实中,不那么宽敞的马路,优先保证车辆的通行、不拥堵。即使分出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即区分小汽车的道路,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道路),部分道路只是用黄线划分,不过是把危险从行人转移给骑手罢了。由此甚至还有更混乱的事情发生。

这种问题没办法解决吗?

当然有。通过各种便民设计,能减少非机动车的秩序混乱。

广州南沙区某个地铁站旁,设置了一个非机动车的停车场,是回字形的停车空间。有了这个停车场,非机动车可规范停放,不占人行道。这样,人行道宽敞,电动车有专区停放,电动车自然行驶在比较靠边的位置,让出行人通道,是非常有效的设计。

广州某处非机动车停车场

笔者在河北邯郸发现,也有针对性的设计。在较宽敞的主路,用绿化带区分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公共汽车在靠机动车道一侧停靠,非机动车道只有电动二轮车和单车行驶;道路较狭窄时,用栏杆区分。同时,靠近斑马线等待红绿灯时,非机动车道一侧有顶棚。可以看到,由于马路较宽,骑行者不得不长时间等待,此处顶棚位于道路交叉口,不利于道路安全,但多少可为骑行者遮阳挡雨。由此,骑行者更乐意走非机动车道,不必承担跟公交车争路的风险。

河北邯郸某处非机动车道棚

今年5月,广州越秀区首次设置了“非机动车过渡区”,希望防止路口非机动车流量过大,影响正常转向的机动车辆造成拥堵,减少转向车道时“机非”混行状态。目前,广州各区也在逐步开展电动车违规整治,希望更大程度保障道路给人带来的安全感。

道路的便捷属性

道路是为了更便捷。“想要富,要修路”,说的是只有道路修好了,车才能开过去,交流才能频繁起来,贸易才会发展起来,人们才会富起来。

要修路,就是为了路更好走。而要让道路便捷,涉及的东西很多,除了路砖、路面、井盖等排水设施、路边绿化和环保设施,还有斑马线、十字路口、红绿灯、人行天桥等设置规划的问题,很难完全覆盖。

路砖维护

以路砖为例,路砖选材涉及城市整体规划,既要美观,又要有相应功能,有些城市路砖要考虑抗冻融,有些城市要考虑排水,有些路砖专为特殊需求人群设计,还要考虑防滑。

广州雨水丰沛。春季雨天多,夏季更是台风暴雨高发,防洪排涝是城市建设最主要的部分。为整治城市内涝,达到渗透、蓄水的功能,广州人行道路普遍使用透水砖。

路砖使用寿命有限,人行道的路砖断裂、下陷都对行人造成一定危险,路砖更换和维护是大事。然而,有些地方更换维护人行道,却又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身边朋友就曾因维护工人更换路砖时没有做好围蔽,被突然缺失的砖块绊倒磕伤。而且,道路维护进行围蔽施工,需要行人绕行,如果没有设置好通行的临时道路,不仅拉长大家的出行时间,更可能导致行人为图方便走上机动车道。

井盖维护

由于车辆长期行驶,车行道也会出现开裂、凹沉等现象。尤其是拥有不少井盖的路面,每次维护铺上沥青,路面势必会比井盖高一些。这让车辆每天行驶时,经历更多颠簸。路面高低差距过大,还会积水,造成行人不便。周边居住的居民,对车辆驶过井盖的噪声提出很多意见。

凹凸不平、开裂的路面

道路的时间属性

出行路上耗时长短,人们一般并不在意,只有通勤者才常常对一点时间“斤斤计较”。每个人都喜欢抄近路,不管觉得人少的路好走,还是更接近直线距离,都是大家认为耗时最短的路,有些行人过马路还会为节省时间而闯红灯。

步行和骑行往往在通勤路上承担公共交通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别小看这“一公里”,路上一点磕绊就会影响考勤。时间是上班族最宝贵的资源。比如,因为家附近缺少共享单车,无形中增加了“最初一公里”通勤时间,又因临近公司前路口路线不方便,增加“最后一公里”的不确定性。

等待红绿灯的时间损耗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第三十八条规定,在未设置非机动车信号灯和人行横道信号灯的路口,非机动车和行人应当按照机动车信号灯的表示通行。红灯亮时,右转弯的车辆在不妨碍被放行的车辆、行人通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行。第五十一条规定,在没有方向指示信号灯的交叉路口,转弯的机动车让直行的车辆、行人先行。相对方向行驶的右转弯机动车让左转弯车辆先行。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一些没设置红绿灯的人行横道,很多行人和车辆是交叉行走的。

比如,通勤时有条小路,每天经过的行人和车辆很多,但只有斑马线,没有信号灯,每次过马路除了有安全隐患,还会花费更多等待时间,车辆通过才敢过马路。

有信号灯会更好吗?也未必。

大概是附近居民和通勤人员意见较大,小路口安装了行人通行的信号灯。然而,红灯时直行车辆可以通过,绿灯时转向车辆可以通过,行人只能无视信号灯,在附近没有车辆时尽快通过,或和转向车辆一起通行,经常造成拥堵。

这样的设计真的解决了这条小路口的通行问题吗?

共享单车不足的时间损耗

共享单车盛行,确实为短线出行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有些人骑走了单车,不一定有人把单车骑回来,造成有些地方要走很远才能找到一辆共享单车。

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比较偏或人较少的区域,通常找不到共享单车。一些新建楼盘,远离市区中心,找一辆共享单车可能要步行很久。

这种情况,与共享单车公司运营范围有关,是不是应考虑将更多区域纳入运营范围,以及设置更多配置点?或者,让有需要的居民能直接提出需求或组团申请。这可能要靠共享单车平台的规划。

广州天河区某处路边共享单车停放处

路是人走出来的,道路问题与人息息相关。

要尽可能回应人们对道路安全、便捷、耗时短的需求,城市有诸多地方可以改善。道路的各种规划、养护、整治,是不是能更多“以人为本”?这可能是每一回道路工程、交通整治、街面整治之前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