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毯铺地、护卫开道、掌声雷动……你相信“成功学”吗?_世界快看
发布时间:2023-05-09 13:10:45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闻回放

红毯铺地、护卫开道、掌声雷动……“成功学”大师授课现场视频,曾在网上广为传播。很多人对“大师”传授的“成功秘笈”深信不疑。

不久前,又一名“成功学大师”落网了。自称从流浪街头的农村青年成为“全球知名演说家”“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的杨涛鸣,被警方以诈骗罪立案调查。最后大家发现,这位所谓的“大师”连名字都是假的……


【资料图】

主持人语

成功无疑是当代社会几乎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尽管从历史上看,成功这个概念既有时代性,又有多样性,但是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却往往被定义得十分贫瘠。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对于成功的观察和理解,直接指向了我们的未来。他们能否更加准确地理解一种跨越时空、摆脱束缚的“成功”,并为之努力,不仅决定社会未来的价值标准,也决定了社会未来的样态。期待他们在自己笃定的领域不卷不躺,认真地“挖呀挖呀挖”,种下理性的种子,开出丰富多彩的花。

脚踏实地是成功唯一的“捷径”

李若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

“成功学”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广泛的受众,就在于抓住了人们“一夜暴富”“咸鱼翻身”的精神软肋。“大师”们用凭空捏造的头衔塑造权威感,以精心包装的话术编织不劳而获的甜蜜谎言,将渴望成功的人们引入骗局。

虚张声势的欺诈已被识破,一夜暴富的谎言终被揭穿。归根结底,“成功学”既不符合中国勤劳致富的价值观,也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忽略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且缺乏科学理论支撑的“成功学”难以指导实际工作,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对于急于重回巅峰的失意者来说,“成功学”更像是饮鸩止渴的毒药,而非“救命稻草”。学员们不仅被骗走了大量的金钱,对于现实问题的感知和寻找出路的能力也在集体狂欢和过度自我暗示中逐渐消解。

《论语》有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等典故已向我们证明,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抑或是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心态都是不可取的。

渴望成功很正常,对更高目标的追求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但走捷径、抄近路的心态则会激发出成功信念的负面作用,将动力转化为阻碍。更何况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捷径”,成功永远不会一蹴而就,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一砖一瓦地去建设,才能寻到成事之路,筑牢成功之基。

看见“成功学”背后的土壤

甘泽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硕士生)

追求财富本是无可厚非的人之常情,但同时勤劳致富才是中国社会所褒扬的财富观念。“成功学”把对财富的追求放大成“赚大钱”的执着,从而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扭曲成可以被反复拿捏的人性弱点。

劳动可以致富,但很难一夜暴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已经成为了财富的重要源泉。“成功学”的收割对象们,往往是已经靠劳动积累了一点财富,但工作不大顺利、上升空间较窄的普通人。可见,打出“自我提升”幌子的“成功学”,正是拿捏到了这些人苦于不具备其他生产要素,难以“赚大钱”的焦虑。

“成功学”流毒已久。我们已经看到太多追随“成功学大师”的学员或面临家破人亡的窘境,或成为“大师”的自助提款机,或承受着良心和欲望的双重煎熬。对任何有基本判断能力的人来说,“成功学”应该都是风险极高且看不到收益的“梭哈式投资”。我们自然要问,“成功学”的追随者们为何如此不满于诚实劳动创造的小康生活,而不惜一切地去博一个虚无缥缈的“赚大钱”愿景?

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学”的盛行反映出当下一些人对资源分配、上升机会的困惑和焦虑。各种生产要素的勃兴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客观上也拉大了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回报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现象容易让相对剥夺感冲垮一些人心中小富即安的笃定。

逐利的人性难以改变,但社会的未来可以选择。坚决打击“成功学”骗局仅是治标,而根治“成功学”骗局的蔓延,归根结底要落实和巩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要素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让普通人对劳动致富保持坚实的信心和收获感。

“成功学”,不可成“学”

陶天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

“成功学”之所以为“学”,是基于这样一个预设:成功是有标准答案的。遍览诸位“成功学大师”的解答,这个标准答案最终指向的无非“钱”“权”二字,但事实上,应当如此吗?

我们认为,“成功”的定义和达成途径并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功利主义也不是个人发展的唯一取向。杨涛鸣所树立起的“从流浪街头的农村青年变成‘亿万富翁’”的故事,如同“爽文”照进现实,让身处人生低谷的“弟子”们眼热心动。但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实生活中,“逆风翻盘”的剧本真的能被如此轻易地拆解和炮制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赫拉克利特早在2600年前就用一句经典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阐明了万物运动变化的道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以主观假设建构外物逻辑是行不通的;而即便大环境的发展存在某种可掌握的普遍规律,实际选择也会因人而异地导向不同的林中之径。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个人的成功和通往成功的方式往往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狭义上的“成功”甚至不一定是一个人的必要终点。关于人生的问答不只“成功与否”,这个世界也远比“成功学”中所建构的要更加开放而多元。当眼前的道路和最终的结果都被营销者工业化为一套可复制的模板,参与者人生的“瓶口”也随之收紧。在“成功学”的话语体系中,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变得单一化,听者自以为获得真理,殊不知只是戴上了幻想慰藉的“锁链”。

挣钱是重要的,但以挣钱为人之于成功的唯一取向,显然是“一叶障目”。任何一门学问都应当使人更加开阔,“大师”们的成功学反而在个体与真实世界之间竖起了“可悲的厚障壁”,要称之为“学”,未免太过抬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