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是怎么养成的,古代没有眼镜怎么办?听听眼睛的“说话” 世界资讯
发布时间:2023-02-22 23:48:04 来源:文化养生谈

近视眼是怎么养成的,古代没有眼镜怎么办?听听眼睛的“说话”。

社会不断在进步,我们的科技也在不断发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就需要戴眼镜,至于小学阶段,鼻梁上架起了两片厚厚的玻璃的,就更不在少数了。


(相关资料图)

关于戴眼镜的问题,时至今日,我们几乎很难避免它了。因此,要说它对我们生活的帮助,确实到了非常重要的程度。但您有没有考虑过,为何很多年前,戴眼镜的人会很少?时空再跳跃一下,在没有发明玻璃之前,古人有没有这么多近视眼呢?

说古人绝对没有近视,那也是不合理的。但我们绝对相信,古代的近视眼一定是非常少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眼镜成为我们、成为孩子鼻梁上的负担呢?

现代科学认为,之所以会近视,是因为“晶状体”变形引起的,虽然其原因有很多种,但最后都是引起晶状体折射改变而造成近视。这一点无需怀疑,但是,无论古人还是今人,眼睛都是用来看东西的,同样是“看”,为何古人的眼睛就要“坚强”得多呢?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眼睛近视,其实是眼睛有话要说!

中医说“目受血而能视”,只有得到血的滋养,眼睛才能看区分五颜六色,辨别事物的宏大与细微。但是“久视伤血”,用眼用得太狠了,充养、濡养双眼的气血就会不足,血不够用,眼睛没有东西“吃”,就如同我们人吃不饱肚子一样。

人吃不饱,就会气力不足,眼睛“吃”不饱,自然就看不清世间的万物。可能离开书本一二尺远,能看到的就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迎面遇到一个人,即便是父母兄弟,也无法分辨,顶多可以知道来的是一个人,至于是谁就真的分不清了。

要说用眼过度引起近视。古人“悬梁刺股”的故事,充分说明,在那个年代,并不乏发奋读书、自强不息的人,他们阅读的力度,绝对不弱于我们现在,难道他们的眼睛就是“铁打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古代的秀才拼命读书,最后成了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但日以继夜之后,慢慢地眼睛就看不清了,视力就模糊了,他能怎么办呢?那个时候还没有玻璃,怎么能有眼镜呢?

于是,他自己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天啊,我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书本上的字了!这样下去,岂不是会失明?就算学识再高,能高中进士,眼睛看不到东西又有何用?于是,他被迫调整了自己的阅读频率,减少用眼的时长,如果条件允许,还会吃点什么养血明目的中药。

一段时间之后,即使没有回到当初的水平,至少也会慢慢好转、恢复很多。终于有了重见光明的感叹。有了这次教训,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光明,以后读起书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意识地让眼睛休息一下。而他的“近视”也就基本得到控制了。这一切,都是眼睛及时“提醒”主人的结果。

但时至今日,我们的情况还是那样吗?

同样是发奋读书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模拟出他视力变化的轨迹:长时间阅读,视力也像古代的秀才一样慢慢变差,于是,他的座位就从后排调动到中间、最后坐到了前排。再之后,还是看不清黑板。

没有办法,在父母的带领下去眼科检查。医生的建议绝对是这样的:验光检测,你的眼睛是近视眼,接近300度了,抓紧配副眼镜吧。早点带上合适的眼镜,对他的视力是一种保护,可以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

于是,学生的眼睛上多了两个玻璃片,带上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一下子清晰明亮。学生很高兴,视力正常了;父母很高兴,孩子的成绩不会受影响;眼科的人也很高兴,我治愈了近视眼,皆大欢喜。

一些年之后,学生眼睛上的玻璃片,从300度或许变成了600度。

因为没有玻璃,所以没有眼镜,古代的秀才会听进去眼睛的“说话”,并接受它的建议。现代的学生却有更“简便”的选择,即使也听到了眼睛的“说话”,但并不会、很少会采纳它的忠告,于是近视眼就这样养成了……

本文无意贬低、排斥佩戴眼镜,只是从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来分析,我们的选择是否真的正确呢?如果,我们真能听进去眼镜的说话:用眼一小时,休息十分钟”,近视眼是否会减少很多呢?

标签: